首页 - 桑植民歌 - 桑植民歌杂谈

桑植民歌杂谈

陈佐 陈佐 2014年08月18日 桑植民歌 我要评论(0人讨论)点我,加微信关注 4158次浏览

一、简介 桑植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东界石门、慈利两县,南界张家界市永定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西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毗邻,北和湖北省宣恩、鹤峰县相连,是贺龙元帅的故乡。

桑植民歌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枝奇葩,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特点是淳朴、真挚的情感而扣人心弦,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

二、溯源

桑植,古称充县,历属西楚荆州,素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动。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古代濮人,长期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溪河间,走过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

之路,创造了魅力四射的楚巫文化。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古代濮人在山清水秀的如画世界里,以歌代语,以歌传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对生命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悠长宛转、高亢嘹亮的歌声翻山越岭,横跨溪河,久久回荡在天地间。"成礼兮会鼓,春兰兮秋菊,传芭兮代舞,长无绝兮终古。 屈原的《九歌》就记载了楚人以歌(舞)唱节、以歌为媒的山歌文化以及巫文化。巫在远古时代是文明的传承者。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动中,巫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桑植先民对自然、图腾、鬼魂和祖先的崇拜。至今,在桑植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神奇荒诞、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舞曲。

千百年来,桑植民歌一代代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如流传桑植白石、西莲、人潮溪一带的"薅草锣鼓",至今还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劳作者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歌声应和,开展劳动竞赛,哟嗬喧天。

由于桑植民歌历史悠久,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山区特色,被省内外音乐界誉为"民歌的海洋"。中国著名音乐家瞿席贤评价桑植民歌为"金色的旋律"。桑植民歌曾分别在57年元月、62年5月、79年10月三次赴京汇报演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桑植民歌手彭玉翠、李德杰、尚立顺等分别得到朱德、刘少奇、 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桑植民歌手尚生武于1987年7月随湖南民间艺术代表团在波兰参加世界第十九届民间艺术节,演唱了多首桑植民歌,受到异国观众的高度赞扬,震惊了世界。

桑植民歌瑰丽多彩的语言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桑植民歌广为传唱。著名青年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时演唱的《马桑树儿搭灯台》、著名歌唱家何纪光于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唱的《板栗开花一条线》以及《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同时,桑植民歌无穷的魅力也吸引了瞿希贤、白诚仁、谭盾、鲁颂、彭梦麟等著名艺术家前来采风,他们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白诚仁根据桑植民歌创作的《挑担茶叶上北京》、鲁颂创作的《甜甜的山歌》、王佑贵根据桑植民歌创作的《心头爱》等。桑植民歌已成为广大艺术工作者进行创作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三、艺术特色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

桑植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园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

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民歌手们喜于演唱那些将演唱技巧与歌词内容、民族语言、乡土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善于演唱出种种迥异的思想感情,使听众们往往如痴如醉、愉悦陶然。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众多音乐家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甜甜的山歌》、《心头爱》等作品也都脍炙人口,传唱一时。

  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声便始终相伴着战士们的征程。"(男)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姐带(哟),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哟)。(女)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郎带(哟),你一年不来我一(呀)年等(啦),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哟),钥匙的不到锁(喂)不开(哟)"。在大革命年代,桑植人民跟随贺龙辗转南北,北上长征,《马桑树儿搭灯台》又赋予新的内涵。改革开放年代,一批批桑植儿女外出打工,夫妻送别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山歌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表白。

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节奏鲜明庄重的土家族《摆手歌》,包含了人类生存、劳动创造等内容,是一部土家生动的文明史诗。曲调肃穆深沉的梯玛歌长达万行,反映土家渊源、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老病死,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化史诗。声调深厚雄壮的白族祭祖歌,在蹁跹起舞中吆喝伴唱,怀古与颂扬结合,是一部传承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篇。发源于桑植的澧水,一直是桑植民歌的摇篮。千百年来,澧水纤夫在征服险滩急水的同时,创造了高亢激昂、气势磅礴的澧水号子。澧水号子包括"下水号子"、"上滩号子"、"平水号子"、"绕开头"、"拉纤号子"、"架桨号子"等80多种,成为山歌的经典。

据资料记载,桑植民歌共有1万多首,通过分门别类,改编整理。有山歌1400多首,花灯典调129首,小调200多首,劳动号子100多首,风俗仪式66首,编辑50多万字。经过岁月的打磨,已成了一朵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奇葩。
四、传承意义

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的歌谣。其中的三句体歌词结构为研究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体现了桑植人崇"三"的朴素哲学思想。

桑植民歌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一)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民歌是原始社会的诗。”桑植民歌是桑植各族人民心声的流露,它同桑植的社会历史、民族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桑植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位于湘西北边陲,与鄂西和渝东、黔东毗邻相连。澧水作为湖南的四水之一从这里发源,蜿蜓流荡,穿越九县,经安乡县注入洞庭湖。这种山高水秀的自然面貌决定了桑植先民交流情感。倾慕爱恋,最便捷之法,莫过于以歌代语,以歌传情。因为歌,言简意赅,根据需要,既可高亢嘹亮,又可如泣如诉。所以,桑植民歌既有山国的高昂气慨,更有水乡的温柔韵味。

桑植古称充县,历属西楚荆州,素为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的人民一向勤劳俭朴,剽勇强悍,重义尚武,爱美恋乡。公元初年,出生在充县车革即今桑植冲天溪的土家族英雄当时人称“精夫”的相单程,为反抗东汉王朝“猛增徭税”,曾率领“武陵蛮民”揭竿起义,并占领澧、沅两水沿岸的郡县。为此东汉王朝调兵遣将进攻湘西。相单程率众“乘险守隘”,用唱“蛮歌”的策略“升险鼓噪”,多次击败汉王朝军队的进攻,并将东汉名将马援困死在沅水二酉山下。这是桑植民歌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战争中最早的辉煌记录。今天,虽然昔日的“蛮歌”早已荡然无存,但褒扬马援“马革裹尸而还”的赞语,以及他贬诬湘西和“蛮歌”“滔滔武溪何深?鸟飞无渡,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谣”的诗句,至今尚存,有史为证。

在历史上,桑植曾有内半县即原柿溪宣尉司和外半县即原军民安福所之分,直到清初“改土为流”,二者才合并建立由“军、民、客、土、苗”多民族组成的桑植。但民风民俗,基本上仍然是以土家族为代表性的风俗。据县志记载:“土家正月赛灯,摆手,唱摆手歌,为秋千之戏,至(正月)十六为止。”每逢佳节,土家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来到摆手堂围成圆圈,伴随锣鼓,载歌载舞,歌唱民族的起源和徙迁,歌颂民族英雄,表达祈年丰收、天下太平,乃至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情感,桑植民歌的产生、发展,与土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总是连为一体,密不可分。

  桑植白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先民自从宋末元初,由云南大理辗转江西,来到湖南桑植繁衍生息以后,继承和发扬大理的古老优秀文化,使桑植民歌锦上添花。他们保留大理白族民歌在音乐的曲式结构上和旋律进行上的基本特点:从乐句到乐段的发展,既不生硬地工整对称,又自然流畅地进行,在行腔中加上各种衬词和装饰音,使曲调美妙清新,自然纯朴,风格奇异同时,保留大理弥渡“花灯”的艺术特色,吸收其他民族花灯的丰富营养,形成独具桑植特色的桑植花灯,而且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仗鼓舞”,使之与苗族的“猴儿鼓”,土家族的“摆手舞”,形成桑植民族歌舞中永不凋谢的三朵鲜花。

进入当代,随着“五四”新文化的传播,特别是贺龙两把菜刀起家革命以后,桑植民歌很快增添了革命新内容。顿时“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跟着贺龙闹革命,脑壳砍了碗大个疤”一类革命歌谣,象喷渤的泉水一样涌了出来。从此,《工农兵联合起来》和《当兵就要当红军》等革命歌曲广为传唱。歌颂军民鱼水深情的《门口挂盏灯》,便是贺龙领导桑植武装起义后,由红四军参谋长黄敖填词。后来,二六军团会师后,在湘鄂川黔创造辉煌的1934年除夕之夜,贺龙便是用唱革命歌曲和玩花灯的热闹场面,同工农兵代表在今张家界市区进行联欢的。不久,省委机关迁移至永顺塔卧后,任弼时在省委召开的联县扩军会议上带头唱民歌,指挥合唱《送郎当红军》,用唱革命民歌推动扩红,结果出现了“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的参军热潮。

(二)品种繁多 特色鲜明

桑植民歌是桑植各族的先民长期创造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品种繁多,内容极为丰富。有高亢明快的山歌,温柔动听的情歌,风趣活泼的小调,热情欢快的花灯,激越感人的劳动号子,振奋昂扬的薅草锣鼓调子,鼓舞革命斗志的革命民歌,说唱参半的仪式歌,以歌代哭的挽歌,以哭代歌的嫁歌,以及清幽自然的摇篮曲,人们喜闻乐见的三棒鼓、渔鼓等说唱艺术。她们是桑植各民族先民表达喜怒哀乐,流露情感心声的艺术结晶。

山歌。曲调高亢激昂、开朗明快,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上下句和五句子之别,如反映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的《勒歌》山歌:“新打船儿两头翘,郎坐头来姐坐艄,二人都是划船手,那怕洪水万丈高。”就属于高腔山歌。反映主张团结和睦、敬重父母、爱护姊妹的山歌:“五句歌儿五句对,只准上前不准退。上前不准伤父母,不准退后伤姊妹。天下只有和为贵。”则属于低腔山歌。而介乎两者之间的山歌为平腔山歌,这类山歌最多。山歌绝大多数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如反映婚姻自由的山歌:“好田好地不用肥,好郎好姐不用媒,多个媒人多张嘴,媒人口里出是非。”另如反映如意情人相互思念的山歌:“太阳落土四山黄,犀牛望月姐望郎,犀牛望月归大海,姐望郎来归绣房”;再如真心实意追求爱慕之人的山歌:“月亮起来亮堂堂,照到河里打渔郎,打不到鱼儿不收网,恋不到情姐不归乡。”还有表明男女情深谊厚的山歌:“韭菜开花细茸茸,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当然,诅咒社会不公和制度腐败的山歌亦很多。

小调。其曲婉转动听,悠扬悦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词长短不一,想像丰富,感人肺腑,多表现高兴、沉思、抗争、离别、悲伤等方面的主题。如“正月是新年啦,郎要上四川,双手扯住郎衣肩,你早去早回还啦”,即表现离别之情。再如“初一日上金寨,反抹围裙倒刹鞋,路有人盘问我,哩年罗,青春年少望郎来哟,可怜罗,伤心罗”,即表现悲伤的情形。还比如“姐儿坐在三个妹子三,花果坪罗两个妹子啥,身穿花衣格呀格子格,花围裙罗两个妹子啥,上是格,下是格,格子飞,多是扯,扯是溜,呀子喂,早些来啥大姐啥”,即表现喜气横生的情形。

花灯。她是桑植各族人民逢年过节最受欢迎的传统艺术,故有“千台锣鼓响开台,万盏花灯闹新春”之说。她有文花灯、武花灯、跳花灯、懒花灯之分。演出时,除独脚花灯外,其余均由二人、三四人或五六人不等来演唱,一般是一男一女伴随锣鼓点子和二胡边跳边唱,一唱一合,间或伴唱,唱词精炼,曲调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如“东边一朵祥云起,西边一内紫云开,祥云起,紫云开,金童玉女下凡来”;“虽得好来唱得乖,唱得莲花朵朵开,唱得青山团团转,唱得小妹挨拢来”。白族花灯调中,除了有修饰音“噫嗨呀嗨喂”和“呀花噫呀”外,在唱词中常有怀念先人的内容,如《十送》中唱道:“三送郎的衣,件件是新的,情歌穿起走江西,访祖要仔细;四送郎的鞋,鸳鸯二面排,情哥穿起走四方,莫忘大理街。”与花灯相近的还有九子鞭、三棒鼓、车车灯。九子鞭唱腔有十多个,唱词多为叙事性的。三棒鼓,唱词有固定的,有即兴演唱的,边唱边抛鼓棒。车车灯,以推车为主,角色不等,边唱边表演。

革命民歌,即红军时代歌。多为山歌、小调和花灯调。如慷慨激昂、鼓舞斗志的《不打胜仗不回乡》即属于小调;娓娓动听、流行全国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即属于五句子山歌;歌唱军民鱼水情的《十送红军》,即属于花灯。特别是摇篮曲《红烟来了做主人》,旋律优美,被称为土家族的“下里巴人”,广为流传,久唱不衰。其词曰:

      澧水河,水长流,

      红军(那个)来了(哟嗨哟哇)带来福啊(哥哥哇哟)。

      打土豪,捉劣神,

      穷人(那个)翻身(哟嗨哟哇)做主人啊(哥哥哇哟)。

此外,关于诙谐滑稽令人捧腹大笑的傩愿调;关于土家、白族姑娘婚前惜别父母亲朋而以哭代歌的《离娘词》,土家、白族哀悼亡人而以歌代哭的挽歌、孝歌等风俗歌曲,为惜笔墨,这里不一一详述。

            以上是桑植民歌的种类。而桑植民歌最有价值、最具魅力之处,则是她鲜明的地方特色,浓浓的桑植韵味,以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和诚信。桑植民歌的结构形式和旋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必然要受到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各自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心里所表现的审美爱好差异性的影响。这种差异性及其影响,反映在民歌上,就构成了其思想上的多元性,内容上的包容性,形式上的多样性,风格上的独特性。这些特性便构成了桑植民歌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而这种特点和特色,表现在歌词的提炼上,总是短小精练,单纯质朴,词意格外生动、形象、风趣、活泼。表现曲式上,分别有一至五句体,还有第一乐句由五小节组成,第二乐句由六小节组成,但唱起来却异常细致而完整。表现在曲调上,或特别高亢,或十分动听,或悠扬婉转。在唱法上,地方风味浓,儿化音重,衬词多,而且特别讲究,经常用得非常美妙,切合内容的需要,使音乐形象更加突出。例如《大河涨水小河流》中,表现鸳鸯的“嘿嘿啦啦,嘎嘎喳喳”,异常形象动人。再加《远看大姐身穿花》中,用“叽叽哩哩,夸夸啦啦”刻画大姐一路上“埋三怨四”的心理活动十分得体。此外,由于桑植语言卷舌音重,因此形成的“儿” 化音使用普遍。如“哥”、“哥哥”唱作“哥儿”、哥哥儿“,”“妹”、“妹妹”唱作“妹儿”、“妹妹儿”,“么姑”唱作“么姑儿”等等,使人听来亲切动人,情趣别致。

      (三)流传面广 影响面大

  建国以后,在中央和湖南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下,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桑植民歌这朵民族文艺之花开得更加鲜艳夺目,且生机勃勃的向山外伸展,向全国,向全世界展现她妩媚的风姿。1956年,歌手卢菊捍、李德杰等十余人,代表桑植县出席“湖南民间文艺座谈会”,首次将桑植民歌在省会长沙唱响。接着, 1957年,打德杰、彭玉翠等三人作为桑植代表,随湖南代表团出席“全国民族民间业余会演大会’,把桑植民歌唱到首都北京。1960年,文化专干尚立顺等作为桑植规范表,随湖南职工代表团,出席全国总工会、文化部、团中央、全国妇联和文联在京召开的“全国职工文艺会演大会”,再次演唱桑植民歌,博得首都各界和到会代表的热烈的掌声。从此,桑植县和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更加重视桑植民歌的发掘、整理。县里组织文化专业干部、业余人员多次进行大规模普查。湘西州歌舞团、湖南民间歌舞团及省艺术学院、广州军区文工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军区、湖南省军区,解放军总政文工团等单位亦先后来到桑植县采风。这样,前后共搜集到桑植民歌数千首,并择优编印出册。后来,我国著名爱国人士、时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的李烛尘先行视察湘西时,桑植党政领导曾专门托李老将桑植民歌手册带给国事繁忙而未能还乡的贺龙元帅。

  在不堪回首的十年动乱中,桑植民歌曾一度被斥为黄色歌曲,禁止演唱;但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很快使桑植民歌又焕发青春,恢复了活力。在林彪自我爆炸, “四人帮”垮台之后不久,桑植宣传文化部门连续多次组织民歌演唱会。从此,《怀念贺老总》的歌声,从澧水源头唱到省会长沙,传到了首都北京。1978年春天,湖南省文化部门又在桑植召开了湖南全省民歌表演会。随之,桑植民歌传遍了三湘四水。

在改革开放起步的1980年春天,土家族歌手尚生武,向佐绒作为桑植又一批代表,随湖南代表团在“全国歌独唱、对唱、唱法调演大会”上,再次演唱桑植民歌。他们挑选了桑植歌中的精萃:《太阳出来晒山坡》、《马桑树儿搭灯台》、《远看大姐穿身花》、《咕噜噜呱啦啦》等五十多首民歌进行汇报演唱,获得多项奖励,还上了书,登了报,演唱的民歌中,有的还被中央和省电视台搬上了很屏,有的被制成音像制品。1987年,土家族歌手尚生武又随湖南民间艺术代表团出访波兰,把桑植民歌唱到了波兰,使东欧人耳目一新。这是桑植民歌第一次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在世纪之交的九十年代,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李岚清、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前国家主席杨尚昆来张家界市视察,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欣赏到桑植民歌,无不为大饱耳福而倍加称赞。这是桑植民歌的莫大光荣!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首次”喑霭娴摹渡V裁窀琛芬皇椋作为湖南的民族古籍,既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又有为音乐工作者提供曲目、资料、参考服务的功能。不仅对研究桑植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习俗爱好、生产生活、斗争史实,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变迁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后的民族音乐创作、科研、表演、教学等方面的实践,亦无疑会产生巨大影响。她能在普天同庆改革开放二十年和建国五十周年之际与读者见面,这是非常难的可贵机遇。完全可以预料,随着《桑植民歌》一书的问世,桑植民歌必将赢得广大读者,特别是民族工作者和音乐专业工作者的更加关怀和爱戴。

      祝愿桑植民歌在世纪之交的文化建设中大展风采!

  桑植民歌山歌对唱

  桑植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民歌同贺龙元帅的传奇一样,早已饮誉海内外。桑植民歌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历史悠久。曲调丰富,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加上别具一格的衬调、衬腔,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韵味。桑植民族之所以不胜采撷,绚丽多姿,是与孕育它的地理环境、各族人民风俗习惯和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相互影响分不开的。

桑植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园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

民歌手们喜于演唱那些将演唱技巧与歌词内容、民族语言、乡土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善于演唱出种种迥异的思想感情,使听众们往往如痴如醉、愉悦陶然。

桑植民族曾得到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1987年,在波兰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民间舞蹈赛演出会上,桑植民歌手尚生武第一个登上国际舞台,深情演唱《桑木扁担软溜溜》、《一棒棒儿垂在岩板上》等五首民歌。其中《马桑树儿搭灯台》已改编为交响乐曲,在国外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金色的旋律》。

桑植民歌杂谈 桑植民歌 第1张桑植民歌杂谈 桑植民歌 第2张

除非注明,发表在“陈佐博客http://www.chenzuo.cn/post/213.html”的文章『桑植民歌杂谈』版权归所有。
  • 微信
  • 陈佐博客微信号 szczbk 微信扫一下或长按微信二维码图片>>再点识别图片中的二维码>>点关注!发广告、新闻请发QQ邮箱:5957127@qq.com 谢谢支持!!!如转载请注明出处为“本文转载于『陈佐博客』原地址投诉。我们会在72小时内删除。
      «   2023年1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搜索
    最新留言
    • 网上张家界自助游
    • -------------------------------- 张宴的博客 --------------------------------
    • 陈佐博客京东合作网站
    • --------------------------------
    •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