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陈氏考(一)

陈佐 阅读:11892 2014-10-27 11:46:56 评论:0

 

【陈氏郡望】  陈氏号称中国第五大姓,其发祥地甚多。郡望有河南、广陵、汝南、江州、下邱、淮阳等。桑植陈姓堂号有颖川堂、南星堂、还有宋真宗天禧年间所旌表的锦屏堂等。

   【陈氏源流】  陈氏始于媯姓,其先祖乃舜帝后代。舜为天子时,先帝尧帝将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嫁于舜为妻室,舜生商均,均生虞思。思之后裔舜帝34代孙,即于父之子媯满,亦称“胡满公”,是周朝陶正官,因制陶有功,被周文王姬发分封于陈国。媯满则以国为姓,死后谥号“陈胡公”,又称“胡公满”,是陈氏得姓始祖。媯满受封陈国后,地位不断显赫,至东周,陈国与郑国同属中原大国,由于政治腐败,民气不振,国势日衰。公元前534年被楚国战败,公元前478年被楚国彻底消灭,陈闵公被杀,闵公之子陈衍东迁阳武(今河南兰考县)避乱。

    此外,在春秋战国中期,陈国发生过争夺王位的宫廷内乱,迫使陈厉公之子陈完公逃至姜姓齐国以免遭杀身之祸。陈完公逃齐后,任“工正”小官,为避陈故国之嫌,改为田姓,乃田齐之祖。完公五代孙田乞,任景公大夫之职。他施惠为民,大得人心,率兵政齐君晏孺子发动政变,立孺子庶兄阳生为齐桓公。至田乞五代孙田和,终于夺取姜姓齐国,自立为齐太公。田和之孙田齐自称齐威王,遂为春秋战国时期强国,田齐国历时148年,被楚国所灭后,“田”氏蒙齐大辱,子孙纷纷改姓归宗,恢复姓陈,唯田建季子田轸曾相于楚,后因功封地颖川后,仍返祖归宗,其名更正为陈轸。

    综上所述,陈氏出于媯姓,源于有虞氏,夏代虞氏三洛胡三满公媯满,公封地陈国为姓,历经时代变迁,史学界认为陈、胡、姚、虞、田五姓同源于虞舜,历来史学界有五姓同宗联谊之说。

    据“湘西王”陈渠珍倡修的《湘西陈氏族谱》(陈大诰主编,1930年版)记载,由于战乱和朝代更替,陈氏家族曾经多次迁徙,最有名的有三次:第一次是五代十国时陈霸先所建立的陈朝陈后主叔宝公。叔宝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风流皇帝,在位33年就被隋朝所灭,家国破碎,举族从河南迁徙江南各地和沿海一带,被陈姓族人称之为第一次大迁徙。他们披荆斩棘,生生不息,易地掘起,成为一地望族。迨至九世纪中叶,陈旺定居江西江州(今江西九江)后,阖族19代,3700余人,同居共炊,相传出现过“家族鸣锣吃饭,家养百犬同槽”之人间奇观,被唐朝皇帝敕赐“义门陈氏”,以楹联“族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同居五百多载天下无双”,颂其磅礴气势。义门陈氏家族庞大,雄居一隅,朝野昌盛,令宋代朝廷震惊。公元1063年,朝官奉旨赴江州义门,将陈氏各房155个支族划分到全国16个行省的125县邑地落籍定居,这是陈氏家庭的第二次大迁徙。从此,有“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也被称之为“义门陈氏”。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迭起,陈友谅拥徐寿辉红中军举义,纵横赣闽,初任元帅之职,1357年自称汉王。两年后,于江州建立“汉”国,龙袍加身当上了“汉帝”。他骄横奢侈,1363年与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战败身亡。其陈氏子孙惨遭朱元璋报复,将陈姓人贬为“坠民”、“丐户”,发配边鄙之地。陈氏家庭被迫进行了第三次大迁徙,大规模迁移到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及西南各地。

    据《湘西陈氏族谱》(1933年版,陈渠珍倡修,陈大浩总纂)记载,遍布湘西18县市陈姓人,大多数是从江南迁入湘域的。其中江州义门陈旺公后裔陈禄所携子嗣华一、华二、华三、华四共计四子,历经辗转,落籍沅江、澧水流域之辰州、黔阳、沅陵、吉首、凤凰、永顺、桑植、大庸(今永定)、慈利各县市。华三公及其一脉子孙20多代,迁居桑植县城郊区的赤溪、蔡家峪、洋公潭。另据赵恒惕省长亲题谱名的桑植《陈氏族谱》(总纂陈慕素,1923年版)及新编《桑植华三公源流陈氏族谱》记载,徙桑陈姓人氏,就有16支之众。再加上宋、元、明、清朝代期间,服官自赣鄂豫皖诸省前来湘西北镇守边关、绥靖苗蛮的陈姓人的各个支系,落籍桑植“遂为家焉”的陈氏家族,总共不下20个支系。所以,由外迁入桑植的陈、彭、谷、王、钟、刘、李、赵、朱、熊等10大姓中,陈姓历来雄居榜首,兹择要分述如后:

    ⑴始居于安福砦寺院坪(今空壳树乡陈家坪村)的陈姓人。其一世祖陈之佑于公元10世纪中叶,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来官湖南”,乃平蛮有功的开山鼻祖。之佑子毕华,北宋丙子科举人,官河南罗山县知县;重孙陈镇是统领安福砦酉水所平诸蛮兵的行军统制。南宋绍兴四年(1134),因辅佐岳飞剿平洞庭湖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军,功勋卓著,被朝庭廷勅封为镇武将军,后嗣世代承袭,勿替,他们自称是最早来桑的“军家人”。初来时,屯居陈家坪,遂以陈家坪为中心,沿大泉河(浣水)流域,卜居东旺坪、龙虎山(原名铺峪里)、军家峪、竹园坪(今空壳树乡空军村)、六房峪、樵子峪、楠木坡、冉家坪、分水岭等地。由于他们世代耕读为本,礼仪传家,艰苦创业,出官入仕,且多为统制“安福砦十八峝蛮”的世袭武官。曾一度钟鸣鼎食,“雄踞一方”。至清末民初四五百年间,已下传30多代,子孙蕃衍,后裔日繁,兴旺发达。仅陈之佑一脉裔孙,就发展成为敦、冠、星、宽、威、鸾、凤、朝、月、瑞、端、贵、尚富、守霸等14大房,41支房,人丁愈万的庞大家族。他们几乎遍居桑植全县的各个村寨,其中瑞塔铺镇老岩桥、马井村、马合口乡马合口村、澧源镇黄泥垭、凉水口镇陈家界、五道水镇团垉村等地为其聚居地。陈之佐、陈之和兄弟及他们的裔孙,多居在桑植内半县河口、岩屋口、细砂坪等地。人丁数量远不及陈之佑一脉,陈之佑、陈之佐、陈之和一脉子孙迁桑植至今已下传31代,成为桑植陈姓人势最众的一族,全县总人人口有两三万之众。

   ⑵始居于桑植城西湾子口的华三公陈姓家族。陈华三是江州义门迁徙湘西的先祖,初住沪溪县浦市江东,后依次迁居麻栗铺、木龙受岩坪、雾露坪高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3)入杨再高家为婿。清朝顺治年间华三公第11世孙方龙、方庚两兄弟迁慈利县东岳观立业。康熙癸卯年方龙之子原本、原康兄弟俩迁徙到桑植城西野猪凹(今湾子口)卜居立业。此后,方龙孙绍国、绍政兄弟分居,兄仍住原处,弟迁居潭公潭大湾峪(今陈家坡)。清乾隆初年,华三公11世孙陈方庚兄弟俩,自沪溪县高寨迁来桑植县城西赤溪坪成家立业。所生源俊、源丰、源合、源昌四子及其裔孙,均沿澧水右岸定居在赤溪坪、湾子口、熊家冲(张家湾)等地。华三公一脉子孙至今已传13代。

    ⑶居住在桑植县城西关的陈家湾的陈姓。清朝初年由其始祖陈应慈携陈世富、陈世贵二子自江西迁徙永顺县砂坝,继迁桑邑西关外陈家湾(即大陈家湾)卜居立业。子孙世代且耕且读,亦农亦商,家道盛焉。至今已下传十三四代,裔孙多居桑植县城郊,有一支1985年被认定为白族,后裔迁细砂坪乡一带居住。

    ⑷居住在打鼓泉乡境内等地的陈姓家族。其开山鼻祖是安徽凤阳县陈德公之子陈通。谱载元朝末年,陈通追随朱元璋起义军,在其帐下效力。公元1361年,在鄱阳湖大战中身中九矢而不懼,因护驾有功,明洪武三年(1370),陈通被册封临江侯(殁后被追授为杞国公)。后来他与儿子陈俊被派往湖广省安福所(今湖南临澧县)永定卫(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屯兵戌边,曾率部平讨辰州苗叛。明永乐二年(1404),陈俊因功被勅封为武德将军。陈俊所生楚英、楚雄、楚武、楚毅、楚逞五子,以及他们的后裔,均为永定桑植一带屯兵的军家人子孙。到清朝雍正酉岁(1731),安福所及永定卫(今张家界市永定区)被裁制立县,原辖地编里划区。陈俊五、六世孙陈五印父子举家迁徙到桑植内半县从云里落籍卜居。赓即陈五印侄儿陈嗣智、陈嗣伦、陈嗣恕等“接踵而至”,成为迁桑始祖,至今已下传十六七代。这门陈姓家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在桑植县打鼓泉乡陈家院子、榆树坪、金家坡及廖家村镇莫家塔村等地聚族而居,在桑植与湖北鹤峰县边境也有散居。

    ⑸居住县城澧源镇蔡家峪的陈姓人。先祖乃陈友谅一脉宗亲。明朝洪武初年,因兵败由江西江州,逃逸至湖南石门落籍生息。传10世至清代康熙初期,其10世孙陈宗诰偕弟陈宗诏等,自石门县迁至桑植县城(时称九溪卫安福所)蔡家峪定居,成为徙桑另一脉始祖,兄配文氏、弟配许氏,生堂兄弟陈应龙、陈应凤、陈应虎、陈应科、陈应举五人,至今下传近20代,裔孙分居桑植县澧源镇蔡家峪、金山、小田冲等地。

    ⑹世居洪家关白族乡南岔村陈家湾的陈姓人。据陈氏谱谍《遗绪故妥水木流传按予祖》记载:其始祖陈秉义公,乃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大栗树土地人氏,幼习文韬武略,立志英雄高才,于元朝至正十五年丙申岁奉旨协阿鲁  朱义与廖同俭下走江淮等地。十九年庚子岁冠作弁浮龙江,战寇军克安庆及陕衡二州,胜后参政,奉敕始祖陈秉义为佐营司总。越三年戌申岁(1368)朱元璋为吴王。9月13日洪武帝登基立明国号。洪武建国之初,仍随朱义东征西突,平定湖南各路“匪患”。因军功于洪武十六年(1384)年四月就任于中所营,二十六年(1394)年十月升调九溪卫安福镇指挥,同年死于任所。

    二世祖陈逵、陈达,明永乐二年(1404)兄弟分屯上屯下,曾俱落沔阳为业。逵、达二公由首饷考升大旗督军。明洪熙六年(1425)交趾国作乱时,陈达战死,陈逵仍回本所,并于宣德六年(1426)加食千户饷。景泰六年(1455),他以千户复九溪镇之职。成化二年(1465)奏旨委马大人协武昌府正堂。旋被传谕以九溪卫千户职,会同野猫冲(现桑植县境)土司踏勘王海龙挖土坝点,插草为界。嘉靖二十六(1587)殁于任所,其厝移于沔阳。

    三世祖陈汝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随钦差敇武将军朱廷复安福所本衔。崇祯五年(1632),先立安福、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后设九(溪)、永(定)二卫,陈汝兰坐镇于斯,入蛮峝口五司边界设十八土司,插草为界,各安方位。因陈氏军籍不擅耕种,“汝兰公指挥将其街路坪、严门坪、观音洞等处,北抵酉水界、西抵武德将军墓为界,不过养马作围而已。因差徭繁施,将城外田产佃迁来之客民耕种至今”。崇祯十八年(1628),明帝崇祯驾崩,大清承天运顺治立位,传至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设立桑植县。陈氏四世祖陈志华(尚有陈志荣、陈志富、陈志贵等),“献城内基地建修县署,桑植正堂统准免差徭执照传后。此乃余陈氏之根本也。”综上所述,世居县城和南岔等地的陈姓人,其迁桑始祖是世属“军籍”的陈汝兰陈志华父子。明未清初时,由镇守安福(今临澧县)、慈利江垭、大庸等辗转迁徙而来,至今已下传十四五代。

    汝兰公一脉陈姓人,秉承其军籍人崇文尚武的历史传统。利用所大量占有的良田沃土、房产资源和拥有的财富,素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因此,形成综合素质颇强的一支陈门望族,他们或出仕、或经商,到清末和民初,他们多成为桑邑之缙绅巨商,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辈出。其姣姣者成民国时期的军政要员。这支陈姓人,现有总人数两三千人众,他们大都仍居县城澧源镇和洪家关白族乡南岔村等处,另有两百多人旅居台湾、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等地。

    ⑺世居人潮溪一带的陈姓人。他们的始祖陈仕位、陈仕财兄弟在清朝咸丰初年,由江西省丰城县大栗树土地,迁来湖南省常德府临澧县商旅暂住。未几,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攻占湖南,向沅江、澧水流域进发,攻占常德府,知府马大人自杀身亡。陈仕位兄弟一行数十人即溯澧水而上至慈利县城,再沿澧水第一大支流——溇水河道峡谷,颠沛流漓,艰苦跋涉,沿河北进,终于抵达武陵大山深处的一豁然开阔地带——慈利县溇阳乡境,即今人潮溪(柳杨溪)、白石、西莲乡一带(1958年12月划归为桑植县辖地)。这门陈姓人便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结庐归耕定居下来,世代相传陈仕财一支发家不发人,陈仕位一支发人不发家,但经十一二代的蕃衍生息,斯门陈姓的裔孙,已发展到2000多人。据传有陈仕财一分支去了四川,即现在的重庆。他们大多数人沿溇水两岸聚居在人潮溪乡红旗、塔坪、南斗溪、兴隆坪、永安、分水岭等村,少数散居在白石、西莲、竹叶坪、官地坪、长潭坪、淋溪河等乡镇的一些村组。他们与其他姓氏各族山民一道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耕种捕猎,农林牧副,渔果药杂,各司其业,开发山地,发展经济,或进行水上运输,勤劳发家致富,许多人家道小康。发财致富的陈氏裔孙将其子女送出山门,负笈外地读书深造,培养一代又一代振兴家邦的杰出人才,其中以传承岐黄之术的名老中医药人才比较突出。

    ⑻叶家桥一带的陈姓人。相传,他们的先祖陈之佐,乃桑植最大一支陈姓人之始祖陈之佑的胞兄。北宋末年,仲昆均为奉调征讨湖南湘西苗瑶侗蛮的军家人,他们到达湖南后,兄弟分手。陈之佑负戈屯兵湘西北茅花界外陈家坪,陈之佐则奉令前往宝庆府(今邵阳、娄底市)征蛮,屯兵戌守于雪峰山麓梅子坪,并落籍卜居。历经南宋元明数百年近20世的时代变迁,陈之佐一脉陈氏,仍然势单力孤,人丁不旺,还屡受他姓人欺凌。清朝康熙初年,陈继茔(陈之佐19代孙),举家从宝庆梅山坪出发,长途跋涉,迁移到与先祖叔陈之佑一脉发祥地陈家坪仅二三十里之遥的黄柏坪(今武陵源区天子山镇黄河村),以“五百年前是一家人”的陈家坪陈氏宗人为屏障入居下来。到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桑植建县时,陈继茔重孙再度西迁20里,与陈家坪相毗邻的文溪沟(今桑植县汩湖乡叶家桥村),并世代定居下来。地处慈桑庸三县边境的叶家桥历来是湘鄂渝商埠要道,叶家桥集市乡场数百年长盛不衰。这里陈姓人占此地利条件,亦农亦商,且耕且读,崇文习武,艰苦经营,到清末民初,人口迅速发展,遂成一地名门望族。他们的居住地亦向叶家桥周边村落迁徙扩展,聚居于走马坪白族乡滚水峪、楠木坡等村,散居于县内大多数乡镇。其供职军政界的族内首人还长居于桑植县治、沅陵府城,称雄一隅。民国末期,叶家桥陈姓人中还出现过“父子公孙三将军”的人文盛况。截止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支陈姓人多达3000人左右。

    (汩湖乡安家峪村陈姓人,原本姓“成”。与空壳树乡白马泉村成姓同姓同宗,一脉相承。清末民初以前时期,人们遵从同姓不婚的遗俗,因成陈二氏既不同姓,也不同宗,两姓曾数代通婚。民初以来,这支“成”姓人在当地繁衍迟缓,人丁欠旺,见居于周边各地的陈姓人氏已成了桑植第一大姓,这支至今人口不到一千的成姓人,便陆续改“成”为“陈”,不再通婚,以仰仗巨姓陈氏的保护〈详见本书“成”姓专条〉)。

    ⑼聚居两河口乡陈家湾的陈姓人。始祖陈高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在明初年间,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的移民大潮中,由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大栗树土地,携眷属子侄,迁人湖南安福县(今临澧县)。永乐五年(1407),再迁永定卫大庸所陈公桥、后坪一带。明朝中叶,其三世祖陈仲俊溯澧水而上,乔迁至澧水中源下游之大湾处(今两河口乡陈家湾村)定居下来。此后,其裔孙陈宏义等再溯澧水中源,迁往陈家河、岩屋口乡六家塔、青龙嘴一带居住,少数陈氏零星户住桑植县澧源镇,澧水南源上洞街等地。这门陈姓经明朝至今十五六代的蕃衍生息,居往桑植者近2000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他们善于发展水上商旅运输,兴家立业,子孙昌隆,其中不乏姣姣者。

   ⑽世居西莲石门垭、月岩等地的陈姓。清末民初时,由石门昌溪河迁慈利县溇阳乡第八保(现桑植县西莲乡),始祖陈习儒、陈敬儒,至今已传五六代,共有100多人。他们自称先祖是江西省某县大栗树土地人氏。

    ⑾世居陈家河镇陈家沱,厂湾剖腹溪陈姓人(略)。

本文 陈佐博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www.chenzuo.cn/post/425.html

标签:桑植陈氏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关注我们

支持博客公益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