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50多万人共庆老司城遗址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土家族人的盛会
昨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
此次土司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湖南、贵州两省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也使生活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
此前,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代表的土司遗址,作为我国2015年申报项目,提交本次大会审议。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湖南日报7月4日讯 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4时10分,从正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的“土司遗址”通过审议和表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国第48个世界遗产。湖南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此次世界遗产大会,共收到38个申遗项目。会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介绍中国“土司遗址”后,菲律宾、日本、芬兰、德国等16个国家代表发言,支持中国“土司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会主席宣告中国“土司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土司遗址”申遗项目于2012年启动,由湖南牵头,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是中国政府2015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项目。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政权针对西南地区族群聚居的少数民族实施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此次申遗的三处土司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老司城遗址和唐崖土司城址是土司职级序列中不同等级的土司治所,海龙屯遗址则是等级最高的土司的军事城堡。
老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城以东的灵溪河畔,是彭氏土司政权统治古溪州地区近600年的治所。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完整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全过程。该遗址发现的考古遗存类型十分丰富,包括城墙、城门、道路、排水沟渠、建筑基址、墓葬等地下遗存和古建筑群、牌坊、石刻等地上遗存。此次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湖南赢得了又一块国际品牌。
中国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二
在中国“土司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前,中国已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有47处,列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3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处。此前,湖南已有张家界、崀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记者 李国斌)
永顺,万人“摆手”舞蹁跹
7月4日的永顺城乡,成了喜庆欢乐的海洋。
刚过中午,从灵溪河畔的老司城、到猛洞河岸的县城,从“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到有“中国土家第一村”的双凤村……一群群土家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扛旗举灯,涌向大大小小的“摆手舞”场地。
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盛会——当永顺老司城遗址领衔中国“土司遗址”,于去年向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申遗文本时起,永顺就在筹措这个土家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大“摆手舞”活动。4日下午4时10分,从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消息:“中国土司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省因此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永顺沸腾了!
篝火燃起来了!牛角号吹起来了!对子锣敲起来了!
在县城文化广场那座26代土司彭翼南抗倭报国的塑像前,高挂在气球上“保护世界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标语迎风飘扬,等待已久的万名群众,欢呼声轰然而起,烟花在空中绽放。人们手举龙凤旗,跳起了大“摆手舞”。人声鼎沸,彩旗飘扬,万人形成了颜色斑斓的多重同心圆,锣鼓声应和着摆手舞发出的“嗬嗬吔”的呐喊声,人们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时而反转,气势恢宏,动人心魄。
在老司城周家湾,世世代代守护着老司城的土家群众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歌声动地,舞姿翩翩。
在芙蓉镇土司广场的摆手堂前,举行了“祭溪州铜柱大典”,开大席“牛头宴”以示庆祝。波光粼粼的酉水,倒映着摆手舞欢快的场景。
在双凤村,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土家族“毛古斯”的传承人田岩华,登上毛古斯传习所楼上放声高喊:“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了!”等待已久的全体村民顿时跳起了摆手场。
在塔卧镇,红色旅游广场也成了热闹非凡的摆手场……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集体舞蹈,已有千年历史。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是团圆联欢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摆手舞”。清代诗人彭施铎曾对昔日老司城里跳“摆手舞”的场面做过“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生动描述。目前,摆手舞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声浓时舞正酣,人们的血液仿佛也在沸腾。来自永顺颗砂乡的农民彭对富已年过70岁,本来是进城看孙子来的,恰逢盛会,深受感染,禁不住也加入了“会走路时就会跳”的“摆手舞”行列,满脸汗水在雨点中闪闪烁烁。
永顺,此夜无眠。(记者 张湘河 通讯员 覃遵奎 张灵峰)
世界性荣耀 历史性重担
湖南日报评论员
这一刻,老司城以绚丽的色彩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领衔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又添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湖南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湖南、湖北、贵州的土司遗产分布于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地区。土司遗产的系列遗存,共同反映了中国土司制度历史及土司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见证了多民族国家的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间通过秉承“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实现文化多样性传承的民族生存与社会管理智慧。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中国“土司遗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土司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制度,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湖南赢得了又一块国际品牌,将有力提升湖南历史文化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湖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这片土地上,勤劳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侗族村寨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铜官窑、城头山、炭河里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或即将开园;以炎帝陵、舜帝陵为代表的始祖文化,以岳麓书院、岳阳楼为代表的湖湘文化,以南岳衡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洪江古商城为代表的古城古镇等,散发出历史光芒和深厚内涵。随着老司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秀美的湖南将被更多人熟知,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将加快走向世界。
申遗成功后,老司城遗址备受瞩目,将为大湘西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而老司城遗址的保护利用,站在了新的起点。在巨大的旅游潜力面前,要坚守文化遗产保护的承诺,严格遵循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把保护放到第一位,利用放在第二位,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不断完善保护工作,促进人和自然、文化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申遗成果。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是清代诗人彭施铎对老司盛级一时的场景描述。
老司城遗址,土司王朝史诗画卷
“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了!”7月4日,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德国波恩传到永顺县时,该县50多万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土家群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万人空巷,村村寨寨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记者从2011年开始关注和记录老司城的考古、申遗各项工作的进展。老司城位于永顺县灵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是土司时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老司城遗址街道、城墙气势恢宏,墓葬、建筑遗迹精巧。遗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地表上保留了体积庞大的城墙和建筑废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
老司城遗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进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列为中国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这次申遗成功,老司城遗址成为我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实现“零的突破”。
在见证过土司王朝兴衰的灵溪河畔,老司城遗址正徐徐展开一轴“原生态、原文化、原遗址、原住民”的宏伟史诗画卷,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走向世界。(图/文 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鲁米 覃遵奎)
本文 陈佐博客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www.chenzuo.cn/post/559.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